首页

免费专区我爱美脚

时间:2025-05-26 03:37:19 作者:海外华文媒体行走“三夏” 看“新农人”如何逐梦沃野 浏览量:19467

  中新网运城5月24日电 (杨佩佩 李庭耀)24日,“侨媒连五洲·黄河寻麦香——共话运城乡村振兴”海外华文媒体进运城活动正在举行,其间,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盐湖区“吨半粮田”试验示范基地,和“新农人”一起赏“风吹麦浪”,闻“丰收味道”。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盐湖区“吨半粮田”试验示范基地,和“新农人”一起赏“风吹麦浪”。(无人机照片)  武俊杰 摄

  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第一季,夏粮已经由南向北陆续开镰。随着麦收展开,“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各项工作将全面推进。作为山西小麦的最大产区,运城430余万亩小麦陆续成熟。

  盐湖区解州镇曲村种粮大户董会龙便是一名“新农人”,他和妻子两人种植了800亩小麦。在科技赋能农业的时代浪潮下,高效的智能化设备让董会龙实现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多年来,董会龙通过流转土地,不断扩大种植规模。他给出的土地流转费远远超过农民自家小地块耕种的效益,加之种植效益好,现在都是农民追着董会龙流转土地。近年还引进了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并修建蓄水池,实现高效种粮的良性循环。

  在地头旁的一间小屋,董会龙向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介绍了他所提到的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根据作物的用水、用肥规律以及土壤养分含量情况和环境状况,通过电脑或手机下达指令,即可完成浇水、施肥等管护作业,实现精准灌溉和施肥。

  “800亩小麦共铺设渗灌带80万米,埋在田地1厘米左右,与每块地头控制开闭的电磁阀进行连接。”董会龙说,只需要轻点屏幕,电磁阀就开,800亩地11天就能浇完,每亩地用水25立方米至30立方米。而过去大水漫灌浇地40亩需要40天,每亩地大约需用水80立方米。

作为山西小麦的最大产区,运城430余万亩小麦陆续成熟。(无人机照片)  武俊杰 摄

  董会龙介绍,原来施肥是满田撒施固体肥料,撒施不均匀,不仅浪费肥料,还容易造成土壤板结。现在系统可以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需求施不同的肥料,随水施入,科学精准,每一季种完后,都可以把施进去的肥用得干干净净,不仅省钱,还能让土地更干净。

  除了这套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无人机也是董会龙的新农具。喷洒量小的时候,选择用无人机精准喷洒,实现降本增效。同时,还可以开展除草作业,并对麦田进行精密飞行“观测”,实时传回高清图像与数据,为小麦健康生长“把脉问诊”。

  “现在种田,实现了‘傻瓜式’操作,种‘聪明田’。”董会龙说,随着大型机械、智能化田间管理系统、无人机的全面应用,让种田有了新模式,不仅成本大幅降低,还实现了粮食增产。

  多年的种植经验不仅让董会龙成为一名种粮大户,而且在高科技农业设备的帮助下,他还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发明家”。他在小麦和玉米的播种器上加装滴灌带铺设器,实现播种铺设滴灌带一次完成,减少了铺设滴灌带的费用。

在高科技农业设备的帮助下,董会龙还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发明家”。  向上 摄

  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的加持下,董会龙领办的金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已拥有先进大型主机具35台、植保无人机12架、其他各类农具170余台(件),与500多户农户签订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新农人”的故事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频频点赞。香港新闻社总编辑刘林表示,从分散种植到规模化生产,以科技赋能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绿色方向转型,这里的多年实践,破解了农业发展在农机使用、种植品类、管理模式等多方面的传统桎梏,提升单位面积综合效益,是现代农业的典范。(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湘桂黔环“三省坡”联创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

运城航空口岸首次检出检疫性有害生物

舟山9月22日电 (张斌 郭天奇)22日,“沙洲优黄杯”2024年风筝板亚洲锦标赛暨中国风筝板巡回赛岱山站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落下帷幕。

走进民企 | 快递行业飞速发展背后,一线员工有何感受?

截至目前,管阳镇有茶业龙头企业省级6家、宁德市级4家及福鼎市级22家,SC认证茶企业101家,茶业规上企业2家。2023年,该镇茶园面积近5.24万多亩,其中有机茶园8千多亩,基地化管理茶园面积2.8万多亩,茶产量3900多吨;白茶3700多吨,产值约39亿元。

(乡村行·看振兴)广西恭城“丰”景如画 高铁助推“柿业”红火

据了解,去年以来江西警方共立各类涉税违法犯罪案件706起,依法打击惩处犯罪分子958人。宜春经侦侦破某骗取出口退税案,捣毁涉及全国28省市339家企业犯罪网络,打掉犯罪团伙18个,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2.6亿元,为国家挽回损失5千余万元。(完)

外交部副部长陈晓东就菲律宾涉仁爱礁非法运补等问题向菲方提出严正交涉

杭州7月5日电(郭其钰 陈晨鹏)7月5日,浙江杭州第二届钱塘江开渔节启幕。清晨6点,钱塘江上20艘渔船“第一捕”归来,满载而归的渔民们将刀鱼、鲈鱼、花鲢、包头鱼、江鳗等渔货纷纷抬上岸,“第一捕”渔获总量3800余斤。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